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这个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强调了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对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一重大关系,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同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为“六个树立”,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总体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内在要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要素。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才能得到永续发展。九曲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然而,黄河一直“体弱多病”,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成为制约沿黄各省(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为保障黄河安澜、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中华民族要实现永续发展,走西方发达国家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谋求发展的老路是难以为继的,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未来发展的持续强劲动力。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发显著。“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长江上中下游协同发力、流域齐治、湖塘并治。2022年,长江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1%,比2015年上升16.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55.9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高至46.5%。共抓大保护不仅没有影响发展速度,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还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可以更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持续释放新的经济动能。
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挑战
当前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仍存短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统筹发展与保护难度不断加大。三大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钢铁、冶金、机械、能源、化工等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成品钢材、精炼铜、精炼铝消费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51.7%、55.4%、55.8%,单位GDP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仍是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公路运输仍为主要运输方式,清洁能源供给尚不稳定,煤电机组调峰的灵活性和保供的安全性对低负荷工况下污染物排放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本底脆弱,历史欠账较多,多达21个省份存在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气候敏感程度强、时空波动性大、环境异质性高等脆弱性特征。统筹协调监管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要求,生态补偿、损害赔偿等机制还没有充分建立健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较大压力。
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关联性有待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快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仍存在治理与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在各地保护和发展实践中,仍然普遍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割裂开来进行谋划,产业发展在项目引进、立项和规划建设时未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禀赋和生态影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大多被视为纯投入,在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生态治理反哺机制和“生态+”新业态培育方面的统筹考虑不够,导致目前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总体发展水平和质量都不高。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也难以持久,生态优势也就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
高品质生态环境的溢出经济价值尚未充分发掘。高品质生态环境能吸引更多人来投资、发展、工作、生活,带动生态环境投入转化为经济效益,部分地区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溢出价值发掘不够、转化机制不畅。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很好,但守着绿水青山,未能创造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对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认识不清,对过往的发展思路仍有路径依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未有效建立。在浙江安吉,一竿翠竹撑起了一方经济,从传统的商品竹开发、竹制品生产,逐步延伸到菌菇等林下经济作物种植、乡村旅游、生态研学,到如今的推动以竹代塑、竹产品碳标签应用、竹林碳汇改革,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10%的竹业总产值,探索形成了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产品固碳的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
全面推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品质。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行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推进大气污染减排、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持之以恒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有力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加强优质环境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加强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绿色技术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绿色低碳竞争力。一是强化重大项目环评服务,推进重大战略和政策部署的环评前期工作,加强重点行业项目环评的管理指导和技术帮扶。二是促进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消费,积极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对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支持,推动更多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三是加强环境服务和产品的绿色贸易,在WTO和APEC框架下强化环境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合作,促进关键环保技术引进和集成创新,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总结、培育和推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成功模式,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一是加强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低碳化和乡村振兴等协同共进,深入探索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二是创新机制盘活生态资源要素,通过建立付费、交易、补偿等资源要素市场化机制,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三是做强生态品牌经济,挖掘各地特色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旅、康养、体育等新业态,发挥高品质生态环境对营商环境和投资贸易的拉动作用。
加强生态环保政策对宏观经济治理的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优化支撑作用,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一是积极推动生态环保融入宏观经济治理,在专项规划、产业布局、财税金融等政策中,将生态环境纳入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考量,加强生态环境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贸易政策,用财税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三是加强生态环保科技支撑,加快制定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节能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推进臭氧、新污染物治理、低碳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