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要闻

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 “‘两山’理论与高质量发展”论坛观点摘编

2020-07-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打印

  为不断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的理解和把握,指导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中宣部理论局与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于2020年7月18至19日联合在京举办“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

  议题二为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采用三个论坛的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交流。论坛一主题为“‘两山’理论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生态司长崔书红主持论坛,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吴舜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钱勇参加论坛。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浙江、河南、山西、贵州、湖北、青海等地方党委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代表参加论坛,围绕“两山”转化的理论内涵、地方实践创新等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一、主题发言

   谷树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从“两山”的概念辨析和话题语境出发,分享了关于“两山”及其转化的若干思考。 谷树忠副所长指出,绿水青山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形象化比喻,从理论上讲包括生态服务、生态产品和生态空间三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物质形态,其价值是多元的。金山银山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繁荣,人民收入水平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的“就是”一词有两种理解,一是意味着价值观的转变,绿水青山就是最难能可贵的自然物质财富,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和增加自然财富,这是一种更高级但比较理想化的理解;二是意味着要“成为”或要“转化成”,这种理解较为低级但比较符合现实需要。

  

  “两山”转化要回归“两山”的初衷,即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也是为了更持续、更有效地保护好、建设好绿水青山。当前分析“两山”转化要考虑生态文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治理新时期这三个话题语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是双向的,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有市场交易、价格机制等市场路径,政府直接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财政转移支付等政府路径,以及特许经营、绿色生态产品认证等政府规制加市场机制的混合路径。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的转化有生态治理修复、环境保护治理等基本路径。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调控转化方式、转化速度和转化规模,补齐产权、市场、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差距,选择合适的转化基础路径和主体模式。

  庄贵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作了“用生态文明新范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题发言。 庄贵阳副所长分析了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特征、转型趋势以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内涵,并指明了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的方向与路径。他指出,发展范式是围绕发展问题所形成的关于发展内涵、发展过程、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在换取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日益失衡。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价值理念、目标导向、生产和消费方式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发展转型。他认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必须以生态文明新范式为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产品是释放生态红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载体,具有稀缺性、公共物品属性、弱可替代性等特征属性,其商品化需要包括良好的生态本底、社会需求、完善的市场机制等在内的前提条件。当若干个商品化条件缺失或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就变得极为困难,生态产品的商品价值就无法实现,此时生态产品的非商品价值实现需要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要通过补强基础设施、发挥比较优势、借助外部力量等扩大优质生态产品的市场供给;创新“两山”转化的政策机制,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并推动人的观念转变;还需促进人力、物质、自然、社会四种资本的有机结合。

孙要良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孙要良作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的主题发言。

  孙要良主任在会上探讨分析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路径,尤其是市场方面的基层经验。他指出,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中,各地的实践探索可以梳理总结出六方面的经验。一是为生态资源寻找商品载体。由于生态环境消费不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质,难于计量、计价,为此必须为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寻找到委托品或载体,通过它们来体现或代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特性。二是建设连接“两山”的基础设施。推动“ 两山”转化离不开完善的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它们,绿水青山就会变成没路去或无人知的世外桃源;有了它们,才能合理引导经济、产业、人流的去向,吸引人气、资本、产业、项目进来,推动原料、资源、产品出去。三是发挥生态优势,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做文章。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在开发生态资源时,要尽可能将比较生态优势与其他优势(如人口、技术、交通、市场)嫁接起来,形成“生态+”的开发内容、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产业之间的叠加效应,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四是推动三产融合,延长产业链条。传统生态产业链条短,产业附加值低,价格波动明显,市场受制于人,抗风险能力差。为此,必须延长产业链条,在不同的产业梯度上开发生态产品,抵抗价格波动,分散市场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五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生态产品的文化内涵。生态产品具有高度的形状、品质和地域相似性,市场上很容易出现滥竽充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要实现高品质生态产品溢价,必须加强品牌建设,让消费者形成消费记忆,培养其品牌忠诚度。六是推动规划的宏观原则性与操作的配套性相结合。

汤宛峰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汤宛峰作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最大’重大要求 努力谱写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青海篇章”的主题发言。

  汤宛峰厅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青海省推进“三个最大”、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一是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初步构建生态文明全民行动体系;相继出台系列文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组织开展环保宣传公益活动,推动构建新时代青海特色生态文化体系。二是促进生态价值保值增值,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三管齐下”,全力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深度挖掘生态资源潜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初步形成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四是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开展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文件,构建“1+4”省级督察体系,全面探索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制度,构建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率先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他指出,今后青海将持续深化“三个最大”理论研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全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海智慧和青海方案。

单锦炎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单锦炎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以‘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为主题,交流分享了浙江17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做法成效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单锦炎副厅长指出,浙江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17年来一以贯之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生态治理持续优化、生态惠民持续见效。“四个持续”的成效离不开五个“必须始终坚持”,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供给;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全民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共建共享。他表示,当前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既面临着重要历史机遇,也有不可忽视的一系列挑战。浙江要有“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坚决扛起“两山”理念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责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质量推进美丽浙江建设过程中找准突破口、着力点,重点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美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深化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五个方面着力,走好具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曾贤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曾贤刚作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的主题发言。

  曾贤刚教授从分析生态产品的概念、特征入手,探讨了如何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他指出,对于生态产品一般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多指自然要素,广义上还包括一般绿色产品,在不同概念基础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差异。“生态产品”的提法,重点在“产品”,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以及为了生产生态产品所必需的投入。很多生态产品存在整体性、公共性、外部性、时空可变性等共同特征,充分认识和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的前提。他认为,分析生态产品的价值,不仅要考虑总量,还要考虑结构,对于存量与增量也要统筹把握,此外还要注意价值的额外性、时空异质性等。生态产品可以分为全球性、全国性、区域与流域性、社区性公共生态产品,以及私人生态产品等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需从供求主客体、供求模式、供求体制、供求运行机制等多角度多层面研究其价值实现机制。“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是保护、改善、建设生态环境的重要理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就是与新的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李虹/谢涛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虹教授团队分享探讨了“两山”理论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启示。团队代表谢涛副教授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两山”理论的现实背景并剖析了“两山”理论的经济学逻辑。

  谢涛副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阐明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既有侧重又不可分割,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就是既要经济增长又要保护生态,这体现了比较优势的转换,从发展初期的环境隐形价格极低到高质量发展时期的环境价值得到重视、环境的隐形价格升高。“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指的是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前,生态环境缺乏价格体系,容易导致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和过度使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生产决策,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能从源头上杜绝环境破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的辩证统一,这一辩证统一可以通过将环境效益纳入发展决策再造比较优势,以及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考虑区域协调发展、将中心外围理论延伸至三国模型或准中心理论来调整发展布局与战略等来实现。他认为,提高环境规制水平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方式,绿色金融机制创新是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创新模式,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现实路径,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中心-外围”共同发展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落实“两山”理论的关键。

王勇

  生态环境部政研中心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勇作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规律路径与发生条件”的主题发言。

  王勇主任指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本质上是生态环境系统各类功能的经济价值实现。其中,物质产品供给和文化服务功能更容易具备可商品化的条件,其价值实现路径以市场化路径为主,这是最为普遍、也更具普适性的领域。在内在规律上,其价值实现表现为“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生态产品价值增值过程经历了存在价值-使用价值-要素价值-交换价值-货币价值的变换。生态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产品化和生态产品货币化是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的三个阶段,涉及六个方面关键发生条件。其一,资源稀缺和产权清晰是由资源变成资产的前提条件。稀缺性决定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大小,产权清晰则是市场化实现的基本条件。其二,市场化的经营主体是盘活生态资产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化组织方式赋予生态资产以生态要素属性,进入社会生产环节。其三,生态环境与其它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结合,决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载体和具体形态。其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关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只有实现规模经济,才能显著提升单位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范围经济在实践中体现为多种产业和业态的融合。其五,市场供求匹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惊险”跳跃。产品需求与供给能否有效匹配决定着能否实现货币化,而匹配准确程度则决定着市场交换价值的实现程度,市场距离和信息对称是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最后,以“能人”为代表的技术、资本和先进组织模式贯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始终,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催化条件。

  二、交流讨论

李翔

  湖北省丹江口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翔作了“突出生态优先 加快绿色发展 积极探索县域‘两山’转化新路径”的主题发言,分享了丹江口市积极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的“两山”转化新路径的经验做法。

  他指出,丹江口市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绿色理念引领发展,确立“两山”转变方向;高质量修编县域经济主体发展规划,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全过程,一张“绿图”绘到底。二是强力推进全域生态建设,全力守护“绿水青山”;大力推进“绿满丹江口”行动,加快生态修复;深入开展“清水行动”,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拒绝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严格环保准入。三是坚定不移打造绿色产业体系,探索“两山”转化之路;着力推进绿色工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三大板块发展,实现“点水成金”“化绿成银”“山水成景”。他表示,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深刻认识到必须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必须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赢取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夯实绿色发展的社会基础;必须坚持结合实际,久久为功,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扬长避短,以一抓到底的勇气与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叶伯军

  浙江省云和县委书记叶伯军作了“‘两山’理念指引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云和县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的探索实践。

  叶伯军书记表示,针对生态优势突出但发展相对滞后的县情实际,云和县牢固树立和努力践行“两山”理念,主要从生态与生活、生产、生命的关系着手,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营造全新生活空间;把县城作为县域增长极来培育和发展,促进全域统筹、城乡一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山区县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既为生态留出了修复空间,又为经济腾出了发展空间。二是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创新释放生产动能;挖掘生态信用价值,率先成立“两山银行”,首创无需任何实物抵押、优惠利率与个人生态信用挂钩的“两山贷”;创新生态产品采购,出台全省首个生态产品政府补偿性采购办法;核算生态环境增值,挂牌出让全国首宗“生态地”,在评估土地经济价值的同时,同步核算生态环境增值,实现土地使用权人对生态环境附加值付费的目标。三是开展环境健康试点,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率先发布健康指数,创新推动环境管理,打造环境健康品牌,以“健康优先”理念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从质量管控为主向风险管控转变。他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两山”理念是核心,做优生态是基础,绿色发展是关键,惠及民生是目标,要深入研究、探索实践,走出具有云和鲜明特色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夏明夫


  河南省新县县委书记、县长夏明夫以“不负绿水青山 方得金山银山”为主题分享了四个小故事,展示了以绿色经济释放发展红利、用生态建设助力全面小康的实践经验。

  第一个故事是油茶古树的故事。作为油茶产区,新县坚持生态理念,对全县所有天然林、公益林实施永久性商业禁采、禁伐、禁改,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实现“有山皆青、有水皆绿”;在卖好油的同时还卖好“游”,打造集产业、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赏花经济,使“一粒油茶果,带富千万家”。第二个故事是田铺大塆这个村庄的故事。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村落和红色村庄,在两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实施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将红色历史融入自然体验吸引众多游客,真正搞活了农村经济、实现了乡村振兴。第三个故事是返乡创业的一个农民的故事。在新县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后,这个农民返乡回家牵头成立了西河农耕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精品农业,使西河实现了从“空心村”到“梦里老家”的华丽转身。第四个故事是羚锐制药企业的故事。污染攻坚战打响以来,新县制定差别化税收、价格等政策,倒逼企业转型,羚锐制药积极适应绿色发展要求,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绿色改造,同时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近万名群众增收致富。夏明夫县长表示,这样的故事在新县还有很多,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绿色转型要出路、向绿色创新要动力,以高质量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画等号。

郝云


  山西省右玉县委常委、副县长郝云作了“弘扬右玉精神 践行‘两山’理论 蹚出一条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的主题发言。

  郝云副县长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右玉县大力传承弘扬右玉精神,紧紧围绕提升绿水青山品质、共享金山银山成果的主题主线,全面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的实践经验。一是绿色成果,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形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右玉模式。右玉21任县委书记,70年绿色接力,打了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造林绿化“人民战争”,实现了由生态赤字向生态盈余的绿色转变。通过坚持五年一个整体规划、每年一个实施方案,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控制水土流失,全力抓好环境治理改善和巩固提升,探索“科技+污染治理”的新路径,推动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二是坚守为民初心,实现由“绿”到“富”,探索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右玉方案。大力发展特色杂粮、沙棘产业及苗木产业、生态畜牧业等,构建清洁能源产业链,全面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协调推进中谋划“破题”,使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右玉人民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三是加快绿色转化,增强发展动能,全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右玉实践。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105个重大转型项目和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牵引性的经济增长极,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品质。

杨波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波作了“绿水青山 爽爽贵阳的‘幸福不动产’”的主题发言。

  杨波书记介绍了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和成效,指出贵阳以“高站位”强化生态文明城市顶层设计,通过“创新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坚持“顺民意”建设“一河百山千园”生态体系,推动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生态文明城市。在坚持发展与生态并重方面,通过打造数字核心增长极、建设中高端产业体系、融合商贸文旅产业链等推动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他认为,在“两山”理论引领贵阳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守好底线、提升品质、激发活力是关键。第一,守好底线,保护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其中,生态保护是根本,工程建设是抓手,制度执行是保障,责任落实是关键。第二,提升品质,生态价值转换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生态+”提升价值,充分发掘生态资源禀赋的带动作用,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搭桥铺路”,促进生态资源与一、二、三产的融合催化。“品牌+”彰显品质,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引进中高端制造业项目和品牌,提升产业链品质,着力塑造城市品牌,推进中高端商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激发活力,谋求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两山”转化不仅仅在物质资源上,尤为重要的是“绿水青山”对人文社会发展的思想引导和资源吸附作用。通过“产业引人才、商旅聚人气、会展集众智”,不断激发城市活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贵阳。

何仁伟


  北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何仁伟作了“基于‘两山’理论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主题发言。

  何仁伟副研究员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践行“两山”理论。一是贯彻“两山”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必须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自然环境资本加快增值。坚持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乡村人地关系的优化和综合发展效应最大化。二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为牵引,实施硬化、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带动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三是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底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必须重拾乡村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觉意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底蕴,重建乡村文化体系。四是探索“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兴旺和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农村、新型工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参与热情,增强其获益感。五是构建“两山”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强化“两山”理论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乡村自然资源环境核算账户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奖惩和激励机制。

林震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作了“坚持‘两山’原则,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

  林震院长指出,“两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疫情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治理,通过开展生态修复、扩大生态空间,实施环境整治、构筑宜居家园,完善治理体系、严守生态红线等一系列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同时,也要发展绿色经济,做大金山银山。当前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对于很多地方来说,不仅缺少资金和技术,更欠缺人才和思路,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调动各方力量,完善体制机制,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实现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从县域实践来看,要创新县域生态文明绿色区块链,相邻的县区链接在一起共同思考、共同规划,共建绿色产业链、共营绿色供应链、共创绿色价值链,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更需要抱团取暖、协同共生,强调绿色设计、绿色金融、绿色信用等方面应用,实现“绿色复苏”。要坚持“两山”原则,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县域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张惠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作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成效评估”的主题发言。

  张惠远主任通过梳理分析“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典型经验,凝练总结了六类“两山”转化实践模式。一是以实现保护者受益为根本的“生态补偿”型。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借助各级财政资金及各方生态补偿政策,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谁保护、谁受益”。二是以夯实绿水青山根基为重点的“绿色银行”型。生态环境脆弱、本底较差的地区,按照优先实施生态治理修复的思路,坚持不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复绿增绿与生态资产储值增值。三是以探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路径为主导的“山歌水经”型。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特色突出的地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探索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的新路径。四是以打造生态品牌提质增效为主导的“品牌引领”型。以农业为主导功能的地区,按照借力生态、品牌赋能的思路,推动生态种养业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与发展协同互促。五是以“生态+”多业态融合为主体的“复合业态”型。生态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资源开发强度较大或资源利用枯竭的地区,以产业链条纵向延伸和“生态+”业态横向拓展为目标,实现新业态多元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合力效应。六是以推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为牵引的“市场带动”型。生态资源丰富、制度建设完备的地区,以构建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运作和市场交易体系为重点,探索运用金融化、资本化手段以及环境权益交易平台,变生态资产为真金白银。

  崔书红


  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各位专家分享的有关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观点独到,令人深受启发;各省、市、县介绍了非常宝贵的地方经验,为“两山”转化提供了成功的案例、范例。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起开展了“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挂牌命名了52个基地,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市、县人民政府和其他主体的建设实践,探索出“两山”转化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这其中,一方面要做好理论研究,同时也要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理论性很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也非常突出。希望大家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我们也将继续搭建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在相互沟通、探讨、学习中推进“两山”转化不断迈向深入。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