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要闻

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总结与展望——政研中心举办第十二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

2019-09-12 来源:战略部
     】【打印

  2019年9月9日,政研中心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经验总结与展望”主题举办了第十二期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沙龙。沙龙由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主持,副主任田春秀、裴晓菲出席会议。

  会议邀请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等专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党委政府等地方代表,以及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钱勇、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等司局代表参加。

  与会专家和代表从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的经验做法与创新举措出发,共同探讨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对我国40多年生态环保制度政策体系框架重构的贡献,并对未来“十四五”期间需要进一步继续坚持或完善的制度政策提供了思路与建议。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任宪友表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经验做法可以总结为,一是注重整体思维,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从总体上进行谋划。武汉市设立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布好全市“一张图”“一盘棋”,要有系统性、统筹性、整体性的思维,进行整体把握、统一部署,推动政策落实落地。二是注重法治思维,划好全市“一条线”“一条规”,依法推动各项工作。三是注重科学治理,通过技术手段摸清底数。加强基础环境状况等基础性工作,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四是注重长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实际能力制定任务清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要探索建立区域、流域生态补偿定价机制,武汉市目前仅在市域内实现了入境出境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如何从源头上确定湖泊纳污容量,科学评价水体湖泊健康状况;三是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工边界依旧存在不清晰的问题;四是基层依旧面临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表示,成都市主要的经验做法可总结为,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国家部署安排(如水气土三个“十条”)及地方政策落地需要保证可操作性强、考核力度大、部门职责明确等;二是加强科技支撑,强化信息化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包括健全监测网络、实时动态的固定污染源清单、科研平台等;三是提升生态环境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中的话语权;四是以生态价值转换基金为平台,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对于污染防治攻坚战后着力方向及“十四五”意见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系统践行绿色政绩观,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责任;第二,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开展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第三,强化全民参与,强化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发展环保管家服务产业;第四,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加强环境规划、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等高校学科建设;第五,实施综合协同治理,在“人技防”上实现新突破。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表示,针对突出的水环境问题,深圳市主要工作进展为,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2019年确定为“水污染治理决战年”,一切工程给治水让路;二是工作形式实现“四化”,即表格化、项目化、数字化、责任化;三是全领域打包、全区域提升,以“政府+企业”的模式进行河流治理;四是全城区覆盖、全系统修复,完成小区正本清源全覆盖、改造修复问题管网等;五是全方位布局、全提标处理;六是全智慧管控、全要素监管,建立智慧流域管控体系;七是全天候巡查、全链条管理,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排水条例;八是全覆盖监测,“零容忍”执法,创建RPI河流污染指数进行排名,成立五大流域下沉督办协调组,现场协调解决治污问题;九是联合东莞、惠州进行跨界河流治理。此外,尹杰副局长还介绍了深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先锋的一些基本考虑。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政府党组副书记卢占军表示,结合平山县工作实际,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做法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政治高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制定县级领导对乡镇和重点企业的包联责任制。二是构建绿色循环的现代经济体系,支持钢铁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成功进入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三是构建全民普惠的共建共享体系,打造集红色教育、休闲康养、农旅一体、民宿体验等多业态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创办生态农业项目。四是源头防治和综合防治协同发力。此外,建议进一步明确生态功能区试点生态补偿机制,并根据实际情况支持地方及时调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角度,将主要经验做法总结为: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从国家层面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个重大民生工程来看待,提升了其战略地位;第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各地党委政府责任意识不断加强;第三,“大气十条”目标方向和内容要求非常明确,对政策落地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大气十条”配套了有效的推进机制,以京津冀和周边地区为重点,成立了协作小组,每年制定行动方案,边实施边完善边加强;第五,建立和完善了“大气十条”配套的支持性政策体系,包括标准体系、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等。针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的完善意见,柴发合强调,一是探索以“大气十条”的形式,每年发布水气土等重点领域的治理内容;二是积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三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灵活进行监测力量的调整分配。

  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建宇通过对国外学界、媒体报道的调查、分析发现,国外对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分关注,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普遍认为我国空气质量在短时间内有极大改善得益于国家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强大的政治意愿。此外,国际上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实施也为中国新技术的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但同时,国外媒体也关心我国目前突显的臭氧问题以及空气质量的持续、稳定改善问题。张建军结合国内相关工作也谈了几点体会,一是国际上对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成果的原因、产生的深刻变革和深远影响还缺乏深入认识和理解;二是国际上对空气质量的快速提升能否带来气候变化工作的协同效应存在期待;三是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工作上的国际宣传力度,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重大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水平亟待提高,二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的水平亟待提高,三是从流域空间和政策施策两方面系统治水的水平亟待提高。下一步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继承、创新、做实三篇文章。一是水资源方面,把生态流量(水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改进水资源管理基础制度,梳理重要水体生态流量(水位)底线,借助卫星遥感等监测措施,确保河湖断流干涸现象宏观上只能改善不能变差,争取在“有河有水”上实现突破。二是水生态方面,大力开展流域生态恢复和保护,选取工作基础较好的河湖,试点提出水生态指标要求,争取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三是水环境方面,在“十三五”行之有效、约定俗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上,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向往,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通过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景观(地表水Ⅴ类以上)、游泳(地表水Ⅲ类以上)等亲水要求,争取在“人水和谐”上实现突破。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钱勇表示,明年即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期共同总结经验,结合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和中央“六稳”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政策提前谋篇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钱勇副主任也与参会的各位代表及专家分享了五点看法:第一,要坚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平衡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落小落细落实。比如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在气象扩散条件好的时候,宏观上环境监管可以不用过于严格,环保不影响经济,反之,微观上环境监管必须严之又严,尤其是纳入应急减排的企业务必做到实之又实,经济也不能影响环保。第二,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认定、强化责任落实。比如,出入境断面责任边界非常清晰的地市级行政区域,必须严格考核出入境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倒逼地方政府去溯源、治理。第三,渤海和长江正在开展入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对其他所有流域都要这么办,只有搞清楚污染底数,才有可能大致弄清楚水环境容量,为谋划后污染防治攻坚战时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基础。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也是如此,先排查排污口,摸清底数。第四,加快推进上下贯通、左右打通、前后连通的全国固定污染源数据库建设。第五,通过分析和研判,做到提前调整政策措施,延缓政策实施后正效应递减和负效应递增的交汇点,延长政策生命力。

  最后,政研中心主任吴舜泽围绕参会代表与专家的观点进行总结,并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他表示,从国家和城市层面,污染防治攻坚战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带来了产业、技术、管理、意识全方位的变革,产生了综合效益。主要经验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生态环保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强化了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意识,通过约谈、督察、问责等落实责任,形成了大环保格局,全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二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方针,实施好差两头的质量目标体系,改革监测管理体系实现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以控制单元为抓手做到了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三是水气土三个“十条”的顶层设计较为完善,分工明确、措施配套,同时建立了全过程推进机制,月度、季度、年度等一环套一环抓紧抓实。四是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关系,注重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从源头推进绿色发展,力争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多赢。五是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曝光典型问题,实施监督帮扶,狠抓地方问题整改,听其言更观其行、考其绩,做到求真务实一抓到底;六是改革和创新两手发力,重构制度政策体系,约束与激励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和产业支撑。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