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研究领域 > 环境战略 > 最新动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内在特征与战略部署

2023-09-04 来源:阅江学刊 2023年第4期 作者:俞海、宁晓巍、姜现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深刻认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内在特征与战略部署,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从广义上看,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思维等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社会变革,表征着一种新的文明形式的形成和确立;从狭义上说,现代化是落后国家通过科技和产业革命赶上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过程。回顾世界历史,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西欧开始逐渐向全球各地扩散、渐次推进、至今仍在广泛开展的过程。现代化既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一个发展目标,代表着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的追求方向,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球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启了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方面不懈探索,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从加强工业化入手,逐步确立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先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两步走建设步骤,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在这一时期,虽然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集中在经济方面,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做好资源环境工作作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条件,着力整治水患、加强水土保持、治理环境污染、号召“绿化祖国”等,确立了环境保护的32字工作方针,将环境保护工作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当时,我国已认识到在发展中要借鉴发达国家工业化污染问题的经验教训,周恩来曾多次强调治理工业“三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解决不了工业污染的公害,是因为他们的私有制,生产无政府主义和追逐最大利润。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工业污染,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在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就应该抓紧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这说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已初步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致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制定了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决策,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用“小康”来描述这个现代化目标。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首次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三位一体”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开始呈现新的特征。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工作汇报时指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2月,《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管理好我们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和国家将环境保护明确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我国在1995年提前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进行了细化和具体化,提出了21世纪前五十年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并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角度界定并阐释了具体内容,第一次明确将“社会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认识。

  这一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强调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引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被列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十二个关键问题之一。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可持续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强调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开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005年,胡锦涛第一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在此基础上,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党的文件中首次将现代化战略目标由“三位一体”扩展至“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在“新三步走”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到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战略安排,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

  这一阶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现代化建设遵循的准则,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思路全面推进。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强调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主线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谋划设计。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安排,这把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三十年又细化为“两个十五年”,使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安排提前了十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立足“两步走”战略安排,进一步对2035年和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进行宏观展望,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在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在创造性回答生态环境保护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从“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从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党在创造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向世界展现了坚持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必然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性演化、历时性发展、阶段性超越的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在生态文明领域探索实践的具象化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征

  人和自然是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主体,人不应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一方面,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要不断满足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和需要,保障人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源的权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展现高水平保护,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独具中国特色、有别于西方“支配自然、掠夺自然、消耗自然”“先污染后治理”“污染转移”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内在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党百年辉煌历史中的重要篇章,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贯穿党的根本大法的历次修订。党的十七大修订的党章,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作出专门阐述。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只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动员全党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真正做到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划发展。

  (二)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具象化,不仅体现为公平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等,也体现为丰富的生态权利。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等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是总体目标之一,体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意愿的统一。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只有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更多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才能更鲜明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三)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阐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是建设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需的一切物质基础,归根结底是自然界提供的,因此不能单纯强调“发展主义”,“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不计自然成本和环境代价”的资本主义老路已经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赤字,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

  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单纯强调“保护主义”,不能“为保护而保护”,更不能受错误的国际舆论所左右,放弃发展机遇。这就要求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四)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丰富的生态文化,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活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丰富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和创造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五)全体人民自觉共治共建共享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绿色行动是最基础最广泛的实践。作为实践的主体,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不仅是生态环境的被动承受者,也会因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活动而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是生态文化蕴含的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建设十四亿多人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要解决的问题仍是人口基数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同时还要做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绝不是少数人参与就能完成的。

  (六)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现代化

  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拥有可持续的未来,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已经成为人类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当前,由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地球依然面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衰退等多重生态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际社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有增无减,全球环境治理陷入一系列矛盾与困境。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要求中国必须积极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也符合当今世界应对生态危机的形势和趋势,是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新选择,为广大后发国家跳出破坏性发展的恶性循环,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紧紧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党中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降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一系列任务部署为我们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坚持一个根本指引

  新时代十年,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吸收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这一思想引领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成果,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是未来持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二)遵循一个重大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完成这个中心任务的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完成首要任务的关键环节。中心任务、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形成了完整的逻辑链条,绿色低碳发展将成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点、支撑点和发力点。以此为基础,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型生产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基础之上,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三)锚定一个奋斗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专章进行部署,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把握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目标,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

  (四)落实一个战略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谋划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重大要求和根本遵循。无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身等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都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统筹考虑、一体谋划、综合施策,将生态环境保护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治理体系之中。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绿色低碳的要求融入谋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五)把握一个路径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其中,“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统筹”和“协同推进”,是体现系统观念的一套“组合拳”,清晰地勾画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路径策略。在战术路径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目的是在多重目标中探索最佳平衡点,要坚持用系统观念谋划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增加“美丽经济”,减少“黑色经济”,在安全降碳的前提下,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