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成果 > 著作文章 > 文章

发展范式的革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指向

2025-07-18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 作者:黄威 王姣姣
     】【打印

  一、引言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系统阐释,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二十年来,这一理念历经实践淬炼与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拓展了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彰显了强大的政治感召力、理论穿透力、实践指引力,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标识性概念。本文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梳理发展脉络、解构理论内涵、提炼实践经验,以期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理论参考。

  二、从治理实践到生态文明范式的发展演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源于习近平同志早期地方治理实践,也源于他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演变规律的深度思考。这一理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从概念范畴的初步提出,到哲学理念的逐步升华,最终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展现独特的思想魅力和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不断顺应时代要求持续创新发展。

  (一) 思想萌发:从环境治理到协调发展的发展观革新

  在陕北梁家河,习近平同志展现了朴素的生态情怀,他带领群众修淤地坝、建沼气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这是农村生态经济的早期生动实践。面对艰苦的生活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他逐渐认识到农村环境治理和改善农村生产力的关联性,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己,生态文明思想的种子悄然埋下。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开始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有了初步思考和实践,他主持制定《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当时,习近平同志已经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是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需求。

  在福建,习近平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生动实践,提出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为改变宁德落后面貌,他因地制宜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辩证发展思路,强调资源开发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而是要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并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强调,“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二) 理念形成:从经济优先到发展与保护协同的哲学转向

  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初步形成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律性认识。进入21世纪,浙江省经过20多年的奋斗,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和示范意义的“浙江模式”,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也让浙江省率先遭遇“成长中的烦恼”,即有限资源能源与快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开展广泛调查研究,擘画生态省建设在内的“八八战略”,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始系统性推进生态文明实践。200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强调消耗性利用导致发展不可持续,希望广大群众的生态观念能由自然自发转变为自觉自为。他从认识论的角度批判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金山银山”)而忽视生态环境(“绿水青山”)的短视行为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这一深刻洞见为后续理念成熟奠定了基础。两年后的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余村考察,对余村主动关停破坏环境的矿山、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抉择给予“高明之举”的高度评价,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过程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使理念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中的两点论、重点论、统一论高度契合。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牺牲“绿水青山”换取所谓“金山银山”,只能付出惨痛代价。“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二者是可以实现统一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也可以实现双赢。习近平同志调研余村9天之后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首次论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一是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兼容性;二是指出绿水青山的不可替代性;三是揭示两者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洞悉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性,并在认识论上创新性地提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与协同增效。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再次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提出既要“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又要“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座山”理论,并系统论述了人们在实践中对“两座山”关系的三个认识阶段:第一个阶段,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即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开始从单纯追求GDP转变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兼顾保护与发展;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始认识到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三个阶段的划分揭示了发展观的演进规律,体现了从“经济增长优先”到“发展观与生态观共生协同”的理念跃升。

  (三) 体系建构:从局部探索到国家战略的历史性飞跃

  习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系统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提出逻辑体系严密的“三个重要论断”,形成了“三重辩证法则”:一是对“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兼顾关系的要求,二是对“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取舍关系的警示,三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生转化关系作出的科学论断。“三个重要论断”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体系。其中,“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阐明了在特定发展阶段,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生态优先,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从“认识三阶段”到“三个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提升到了系统论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大会上系统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此后,“六项原则”又演变为“八个观”“十个坚持”,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

  三、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回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系统回答了发展与保护两者关系的本质问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指引,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指引我们突破旧有发展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科学指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绿水青山”彰显自然生产力,“金山银山”体现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也是构成生产力的基础要素。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不可动摇的根本任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据统计,全球GDP一半以上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生态系统。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方向,通过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协同驱动传统生产要素升级,有效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根本上转变了以GDP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以创新思维不断融合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系统构建绿色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了科学方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丰富绿色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会得到回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全国无数“砍树人”变身“看树人”,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曾经守着好山好水,老百姓却依旧口袋空空的地方,现在既有“生态美”也有“经济美”。近年来,结合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独特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在海南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一系列科学论断丰富完善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绿色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内涵,也为我国各地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坚持“两个结合”的结晶和典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人之于自然以及自然之于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提出了彻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冲突等问题的社会化路径,对于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态的辩证统一规律,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和重大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与时俱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历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国古代先哲们认为,天、地、人构成了有机统一的宇宙整体,天地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人应该与自然处于和谐的状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存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实践,同马克思自然观具有高度契合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植于并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规律与当代诉求,引领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现代性重构,赋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21世纪中国发展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凸显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蕴含着通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民生价值,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绿水青山”体现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生态价值,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与共同财富。“金山银山”体现出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追求的经济价值,但是挣到了钱,空气、饮用水不合格,还哪有什么幸福可言,要将良好生态环境转化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物质财富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优质生态环境也是构成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核心维度,其提供的生态福祉具有内在的独特价值,是物质财富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切实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民群众从生态环境保护中直接获益,将“保护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多面共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

  (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文件,成为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确立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历史性地写入党章,全面融入国家顶层设计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2021年11月,“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回顾历史,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资源禀赋有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重蹈欧美覆辙,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性和高水平保护的经济性,是规避发展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根本路径。

  四、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与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向

  如何让绿水青山保值增值的同时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生态环境制度保障和因地制宜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本底,为经济价值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同时,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全国各地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 保护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多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度融入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已经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全面落实保护绿水青山的主体责任,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意识”持续深入人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4—2024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全国PM2.5平均浓度从6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9.3微克/立方米;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Ⅰ—Ⅲ类)从63.1%上升到90.4%。2024年,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为83.7%;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如今,广袤中华大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享有更多、更普惠、更可持续的绿色福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持续筑牢,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

  (二) 推进绿色发展:绿色转型的战略路径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绿色低碳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驱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十多年来,我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2013—2023年,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新的绿色增长点。高效利用清洁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截至2024年底,装机规模达到18.9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6.4%。加强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主要资源产出率大幅增加,全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均呈下降态势,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历史性成就。

  (三) 强化价值转化:生态价值实现的模式创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国全面深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创新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积极拓展农业、水土保持、林业等方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同时,结合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各地区通过严格保护实现“守绿换金”,生态修复推进“添绿增金”,机制创新驱动“点绿成金”,产业融合助推“借绿生金”,持续打造差异化、多层次的生态价值转化实践样本。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70多年来矢志不移以系统性生态修复推进沙漠治理,当地生态面貌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切实处理好造林绿化和发展产业的关系,打造生态中药材、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等治沙产业,将生态约束转化为自然资本。截至目前,磴口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引导社会资金向治沙产业投入75.5亿元,实现生态修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良性循环,书写了荒漠化防治的生态篇章。浙江省安吉县创新“两山合作社”、绿色GDP考核、碳汇交易等制度机制,以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为抓手,推动竹产业、茶产业和全域旅游等三产融合,让当地“好空气也能卖钱”,全县GDP从2005年的89.28亿增加至2023年的615.12亿,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从贫困县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打造了全域共同富裕的“安吉模式”。福建省武夷山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嘱托,统筹“三茶”发展,发挥生态人文优势,讲好茶文化故事,强化茶产业支撑,激活茶科技动力,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从2018年的21.4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50亿元,在千年茶道积淀中绘就产业破局与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五、 结语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通发展与保护,构建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价值转化通道,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美丽中国建设,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和保护模式,强化科技和金融赋能。一是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持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筑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制度根基;二是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法治化进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三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完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

  “十五五”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站在新起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全社会树立“资源环境有价”的理念,汇聚共建美丽中国磅礴力量,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根基,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