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成果 > 著作文章 > 文章

学习强国: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整体性、逻辑结构性、发展演进性、哲学突破性与实践贯通性

2020-03-20 作者:吴舜泽
     】【打印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为“八个坚持”,其内涵的博大精深需要从系统整体性、逻辑结构性、发展演进性、哲学突破性与实践贯通性五个方面来进一步加深认识,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整体性角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定位和贡献,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演进过程上总体把握思想精髓,从八个坚持的关联性协同性角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逻辑,从哲学突破性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超越,从制度改革建设成效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从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2018年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从理论、学术、管理者和实践者的角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调研分析看,在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要避免五个误区,我们不能脱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而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能孤立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而仅关注一个方面或者某一阶段论述,不能割裂“八个坚持”之间逻辑与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忽视哲学突破性来认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超越,不能不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特别是制度改革实践来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

  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整体性角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定位和贡献

  在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不能孤立地看,而应该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体系中看。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向上看要到整个体系,往下看要到具体实践,横向看其与经济思想、外交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在这个理论坐标体系中才能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定位和贡献。

  (1)从整个体系出发,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有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中有“美丽”两字,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等,这些都是思想体系普遍联系的关键点。其中,特别要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概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合化”在经济建设中表现为经济绿色化,在政治上表现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文化建设中表现为生态文化,在社会建设中表现为全民行动、绿色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目前,在融合化的过程中有一定进展,但还有大量突出工作要做。这种融合化的过程是艰难的过程,也是统筹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

  (2)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任务、主要矛盾、布局、改革、法治、强军、外交、党建等方面重要表述中可以看出,很多地方都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在闪光,从这里就可以更加全面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定位与贡献。例如,总体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时代主要矛盾中就涉及了对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需要。“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全面深化改革中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突破大,用改革的方式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这是全面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生态环境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这也与党建领域重要论述高度契合。

   

  

   

  图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要做到“左顾右盼”,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之间的联系贯通。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新常态的9个判断,其中第7个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线,生态环保形势和要求倒逼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生态环境起到源头预防作用,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这些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连接关键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做到“四增四减”,这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经济思想中“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的导向一致。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即“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这种关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使命。

   

  

  图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关联

  二、从八个坚持的关联性协同性角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讲话内容全面、论述丰富,但在研究学习过程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的逻辑体系这一特征,要从语言导读转到体系解构建构上。

  (1) 关于“六个坚持”与“八个坚持”的关系。2018年5月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即“八个坚持”。而目前文章或研讨中,一些专家学者不少在谈“六个坚持”,一些同志困惑或者纠结于“六个坚持”与“八个坚持”关系。这两者主要差异在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这两个坚持的摆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第二部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中重点阐述了“六个原则”。但纵观全文、系统理解,除了这一部分“六个坚持”原则外,第一部分“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专门论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内容;在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及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二点“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中均有“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相关内容。因此,“八个坚持”的内容都有充分体现,只是在讲话中作了篇章结构的处理。而且应该说明的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2018年6月16日发布的中发〔2018〕1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系统概括为“八个坚持”。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要完整把握,将其核心要求规范为“八个坚持”。

  (2)  关于“话语体系”与“结构体系”。有些学者认为“八个坚持”是一种话语体系,逻辑结构性不强。通过学习研究,我们认为:它不仅是一个话语体系,同样也是一个结构体系。本质意义上讲,“八个坚持”解决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问题,也可以归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维度。首先是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三个坚持或三个观,决定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问题。其次,在怎么建设生态文明方法论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这三个层次解决了怎么建设的方法问题。最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论问题。这“八个坚持”是逻辑严谨的体系,我们甚至体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较习近平总书记在其他领域的思想而言,其结构性、逻辑性、体系性更强。

  

    图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体系

  可以从人和自然基本关系出发,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八个坚持”的逻辑体系。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一,可以视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出发点。一方面从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出发,“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规律和逻辑。另一方面从自然和人的关系出发,可以有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从政治属性来讲,提出了“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这里面也包括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第二维度是从经济属性来讲,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三维度是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包括三个坚持,即要“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建构的严密结构体系。

  

    图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

  三、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演进过程总体上把握思想精髓

  我们理解,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能静止地看,也不能只看“树木”不看“森林”,要历史地看其形与成、继承与发展过程,融会贯通地研究与学习,有利于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能体会核心要义、深化升华之所在。这个可以从如下几个实例来分析:

  (1) 内核一致同时又不断与时俱进的“两山理论”。“两山理论”,其目的对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提到的“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我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历史地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早是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视察时讲到的。九天后在“之江新语”发表短评,延伸思考生态优势转变问题,“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的答问中,提出了目前广为人知的“两山理论”,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3月7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特别是在2008年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时,对“两座山”的问题进行了特别强调,讲的就是发展过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应有之义。这是一个“两山理论”内涵不断演进的过程。

  

    图5 “两山理论”的发展演进

  其实,“两山理论”提及的三阶段表述也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2006年3月23日,“之江新语”中《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讲到了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的三个阶段,也是中国环境经济发展历程的态势演变的再回溯。分析来看,2003年8月8日在“之江新语”《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中也讲过三个阶段,这可以看作是2006年3月23日“两座山”三阶段的一个雏形。总之,从“两座山”及其三阶段内涵的历史演进过程,可以更加完整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全面地把握其精髓要义,更加坚定地自觉践行。

  (2) 从发展的眼光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方面例子很多。例如,对于生态环保工作的定位而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长远大计到千年大计是一脉相承、量化加深的过程。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就从工作长期性维度直接跃升到根本性的基础地位,实际上就反映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

  (3) 第三个演进过程可以聚焦看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十四个坚持”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石。学习研究发现,过去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提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词的变化表明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发展与飞跃的过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也是有差别的。“尊重自然”是尊重自然规律,是认识层次;“顺应自然”则是难度最大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要约束人的行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进一步而言,更要有行动,“保护自然”,就是把生命共同体维护好。

  

    图6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四层含义

  (4)  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发展演进过程,既要关注时间尺度和表述尺度的变化,同时还要把不同地方的讲话串起来看,打通起来、连贯起来,更能理解到深刻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讲生态环保工作从来不当作部门工作、不当作专业工作、不当作一个技术工作、不当作一个领域讲。一是从经济的角度谈生态环境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是“重大经济问题”;2014年又提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2015年作出判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2018年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多次讲话放在一起就能充分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抓手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是一对矛盾关系。二是从政治的角度谈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013年4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到“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2013年9月23日在参加河北省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再次讲到,“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还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三是从社会的角度谈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4年在北京考察工作结束时讲到,“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2016年1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提出,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8月在青海调研时再次强调“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再次明确,“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这些对于同一问题产生的不同的表述串在一起看,更能聚焦其精髓,也能整体把握其演进性,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深化过程。

  四、从哲学突破性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超越

  很多事情要透过字面去看,思想之所以伟大,其最主要的、最崇高的地方应该是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是哲学层次上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突破性大,很多表述用词都是深具哲学色彩的用词,彰显了深邃的哲学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的“八个坚持”每一个都体现了一种思想观,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这里面每个“观”都有其思想哲学的内涵,都有其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例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把人和自然打通、强调基本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则是生态环保与发展的关系,也是一个基本理念的问题。

  近期,我们针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八个坚持”认识的深刻性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回收的83份有效问卷中可以发现,理解上或印象上深刻性排名第一位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性稍弱一些的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老百姓或社会公众中也是同样的,在北京的公交车上甚至可以听到老人们谈论“习近平总书记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分析来看,这既通俗易懂,同时也矛盾统一。正是由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都是属于哲学意义上耳熟能详的表述,因此才具有深入人心的穿透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跟其他思想体系相比,辩证思维和哲学闪光点处处都在,体现了辩证思维、整体系统、普遍联系、民生情怀、矛盾统一、协调发展。处理不好是矛盾的,处理好是统一的。它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体系?又为什么如此耳熟能详?究其原因就是它的哲学突破性和超越性。

  

    图7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对“八个坚持”认识的深刻性调查结果

  五、从制度改革建设成效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思想超越的原因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实践也验证了思想的正确性。正确学习认知,从制度实践上可以更看深看实一层,也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利于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有利于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贯通。

  (1)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定要更加深入地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制度改革来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其中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有固化为法的内容,也有重在治、重在行动的成分,思想和行动之间是浑然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做不好,有些地方做不好,往往是知行不合一,本质上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没有真正学懂弄通、理解不透,一定要从制度层次上换个角度深化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 “八个坚持”都是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里面都有制度的闪光点。比如,“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包含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生态环保工作和环境质量负总责)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体现了主体功能区划、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三线一单、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总量控制制度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包含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自然资源负债表与离任审计、绿色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生态补偿制度等;“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体现了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体现了机构改革所有者、监管者和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队伍改革,以及自然资源产权、资产管理、监管体制等。

  

  图8 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责任

  如果以认识为基础,进一步向制度上延伸,很多实践上的逻辑问题会迎刃而解。这里举两个关于制度链条方面的例子:一是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要求落实负总责,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赋予一个机构去监督全责,同时再配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监察、督察,外加考核问责,这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环环相扣的制度环节上。二是建立约束激励并重的督企制度体系,落实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一方面强化约束,但同时也综合激励、落实主体责任,核心是讲过去外部化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从制度的作用主体角度,把关联的制度政策有序归类,串联起来学习理解,既能把制度改革背后的逻辑主线打通,同时也使我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制度成果加深了认识,坚定了贯彻落实的理论基础。(作者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