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心成果 > 著作文章 > 文章

环保强监管下的品牌供应链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改革内参》2019年等23期

2019-07-02 来源:政策部 作者:贾蕾 冯雁 沈晓悦 郭林青 梁经咸 侯东林 周卫东
     】【打印

  为了解企业在环保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合法合规企业权利,推进品牌及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积极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编制了《环保新形势下品牌供应链环境管理现状与面临问题》的调研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3份),主要包括企业对当前环保形势的总体感受、环保新形势对企业的影响、企业环境管理现状、对绿色供应链的理解、开展绿色供应链的意愿及面临的问题、企业的政策诉求等方面。为了尽可能准确剖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问卷内容还涉及企业规模、性质、所属行业、所处供应链角色等基本信息。

  从行业分布看,样本覆盖面广,包括涉水、涉气、涉重金属污染的多类企业;从企业性质和规模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占比过半,且样本分布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的情况基本相符;从企业所处供应链角色看,80.3%为前端供应商,19.7%为终端品牌;样本企业或其供货企业为世界500强的,占样本总量14.8%。总体来说,回收的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一、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理解及实施意愿

  1. 绿色供应链企业已将环境责任作为关注重点。企业选择供应商最关注的是供货质量,94.2%的样本企业选择了该项,其次是交货及时和承担环境责任,均有74.9%的样本企业选择。可见,是否承担环境责任已经成为样本企业选择供应商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分析这一现象的驱动力发现,企业开展供应链环境管理更多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应对近期环保强监管的临时举措。具体来说,样本中56.5%的企业认为改进能源消耗和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表现,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敦促上游供应商改进环境行为的动力。1/3以上的企业认为供应链污染影响企业社会形象、环保强监管下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环境违法被处罚增加经营成本也是驱动其强化供应商环境管理的重要动力。因此,对于品牌企业来说,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更多的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绿色生产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2.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标准。品牌企业将绿色管理要求传导到上游供应商,以更高的产品标准和环境标准推动供应商做出改变,是其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式。为了解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解,问卷按照供应商不同环境管理行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划分为五档,51.6%的企业选择了第三档:供应商的环境管理水平得到认证,比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获得环境标志认证或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这表明大部分企业认可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标准,是在达标排放基础上,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有可量化的认证。

  3. 企业愿意主动从多方面实施绿色供应链。进一步调查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意愿,69.1%的样本企业愿意在供应商选择和考核中考虑环保因素,54.7%的企业愿意与供应商一起改进在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物流、回收等环节的环境行为,53.4%的企业愿意与供应商进行绿色信息共享(政府环保要求、企业环境数据、产品环保信息等)。32.7%的企业同时选择了以上三项,说明企业在推进供应商管理方面,愿意在供应商选择、环境信息共享、生产全过程环境管理等多方面开展实质性行动。

  二、企业对当前环保形势的总体感受

  大部分企业感受到环保加严带来的压力,认可环保在促进企业转型、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方面的成效。在223个样本中,有150家企业(67.3%)认为环保法律法规日趋严格,企业压力普遍增大;121家企业(54.3%)认为环保法律法规加严使行业竞争更加公平规范;119家企业(53.4%)认为环保法律法规加严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制造水平和效率。另外,59家企业(26.5%)认为环保法律法规加严对大企业影响不大,利大于弊。

  小部分企业提到环保加严对企业或供应商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60家企业(26.9%)认为环保法律法规加严对中小企业影响大;48家企业(21.5%)提到供应链存在断裂情况或潜在断裂风险;24家企业(10.8%)提到本企业或所辖供应商有被环保部门处罚或关停、整改情况。48家企业(21.5%)认为环保执法公平性对企业经营影响大。

  表:223家企业对当前环保形势的总体感受及企业特征分析 

序号

企业对当前环保形势的

总体感受(可多项选择)

企业数

%

企业特征

A

环保法律法规日趋严格,企业压力普遍增大

150

67.3

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大中型外商独资企业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电子、家具制造和印刷行业

B

环保执法公平性对企业经营影响大

48

21.5

民营企业、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化工、建材等行业

C

环保法律法规加严使行业竞争更加公平规范

121

54.3

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金属制品、化工、纺织等行业

D

环保法律法规加严对大企业影响不大,利大于弊

59

26.5

国有企业、小微型企业较多,建材、电子行业企业较多

E

环保法律法规加严对中小企业影响大

60

26.9

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较多,金属制品行业企业较多

F

环保法律法规加严使供应链出现断裂情况或潜在断裂风险

48

21.5

主要为民营企业和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和设备制造行业

G

本企业或所辖供应商有被环保处罚或关停、整改情况

24

10.8

主要为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微型企业,主要集中在金属制品和印刷行业

H

环保法律法规加严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制造水平和效率

119

53.4

中外合资企业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建材、电气电缆、化工等行业

I

其他

2

0.9

-

  三、环保加严对供应链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影响

  1. 绿色供应链企业具有显著的竞争力。在新的环保形势下,必将伴随着产业调整、优势整合的过程。分析结果显示,环保加严使绿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57%的企业(127家)表示,通过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主要集中在金属制品、建材和化工行业,且以中外合资企业和大型企业为主。29.6%的企业(66家)表示,环保监管倒逼落后产能退出竞争格局,促进本企业市场份额增长。国有企业、终端品牌商对此感受更深,以化工、建材和金属制品行业为主。

  2. 环保加严对企业短期利润有一定影响。分析结果从微观企业层面印证了环保措施对经济的短期负面影响。53.8%的企业(120家)表示环保投入增加,影响企业利润,且企业规模越小,受影响越大。由于环保投资大部分由企业自身承担,环保治理的高额投入增加了企业投资和运行成本,短期内对企业经济指标影响较大,利润率降低。选择该项的微型企业占比高达90%,民营企业占60.3%,外商独资企业占55.3%,大型企业占45.1%;行业上,以电子、纺织和印刷行业为主。

  3. 链上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决定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程度。19.7%的企业(44家)表示上游供应商环保意识不强会加大企业供应链断裂风险。这一点,供应链结构相对复杂、上游供应商更多的大型企业感受更深。2017年9月舍弗勒断供危机敲响了企业供应链环境风险的警钟,更多企业意识到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和供应链的绿色管理。

  4.“排放标准提高”“缺乏政策激励”对企业影响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企业发展影响最大的监管措施和政策有“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以及“对绿色供应链企业缺乏激励”,分别占总样本量的49.8%和48.0%。可见,一方面,环保强监管成效显著,大幅压缩了部分环保意识不到位、承担环境责任不到位的企业的获利空间,短期内会对一些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正向激励政策长期缺位,企业环保领跑、绿色发展的市场动力不足。分别有37.7%和23.3%的企业指出“环保管理要求层出不穷,企业缺乏理解”和“环保执法简单粗暴一刀切,环保执法公平性不够”,说明在贯彻执行环保政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政策宣贯解读、差别化管理能力等方面仍是薄弱环节。

  5. 当前环保形势激励绿色企业加强内部环境管理。在加强内部环境管理方面,大部分企业的发力点主要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消耗、资源及原材料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增加环境友好型材料使用等方面,分别占总样本量的76.7%、65.0%、63.2%、59.6%和53.4%。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清洁能源等新方向,采取有效行动的企业偏少。

  进一步分析行动的有效性,企业认为效果最明显的措施是减少污染物排放、资源及原材料回收和循环利用,其次是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使用、增加环境友好型材料使用。其中,认为减排最有成效的企业主要为国有和民营企业,对应的企业规模主要为大型和微型,主要集中在汽车、建材、纺织、金属制造等行业;认为资源及原材料回收和循环利用最有成效的企业主要为民营企业、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家具制造、机械和设备制造等行业;认为节能最有成效的企业主要为中外合资企业、微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和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

  四、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面临的问题及政策诉求

  从政策层面看,一半的样本企业认为当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在支持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项目、绿色消费、环境标志产品等方面,都存在政策缺位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从品牌层面看,在绿色消费氛围尚未形成的现状下,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59.6%的企业表示采购绿色材料的成本明显增加,54.3%的企业表示环保达标使企业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另外,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难度加大。38.1%的企业认为管理供应商环境行为难度大;37.2%的企业认为寻找合适供应商的难度加大。

  223家样本企业中,77家企业对我国环保监管及执法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27家企业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水平,具体建议包括:通过强化在线监测、建立环保违规信用抽查机制等多种方式开展环保监管,减少现场检查;统一执法标准和尺度,给企业合理的整改期限;确保充足的环境监管执法资金,配置先进高效的监管执法设备,建立专业化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实行异地执法,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互相监督;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推进交叉联动等。

  另外,17家企业提出政府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高污染行业的监管,对于整改不到位的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9家企业建议环境管理应当分级分类管理,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9家企业建议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增加环保相关的法规培训,提升企业的环保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8家企业提出要提高环保政策和标准的科学性、稳定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4家企业提出要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并利用好公众的力量。

  223家样本企业中,93家企业对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41家企业希望国家能出台激励政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优秀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绿色信贷支持等。25家企业建议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具体建议包括:出台具体有效的法律法规,设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推行绿色供应链名录;制订实施计划方案,开展差异化分级管理;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因素,科学有序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展标志认证,将优先采购绿色产品落到实处等。10家企业建议加强对优秀企业、绿色环保材料、清洁能源等的宣传推广,持续营造氛围,激发企业参与热情。21家企业从加强政策之间的统筹,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作者:贾蕾 冯雁 沈晓悦 郭林青 梁经咸 侯东林(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周卫东(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双绿联盟执行秘书长)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