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 > 环保清风

【家风故事】党员精神的传承

2019-09-24 作者:杜晓林
     】【打印

    我出生在党员之家。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我的丈夫,都是党员。
    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从事教育行业的,爷爷曾是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校)的校长,我从小就生活在老家县城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院里。小时候,爷爷教我学了很多手语,后来慢慢长大,都渐渐淡忘了。但却唯独记得的是爷爷教会我的手语“谢谢”。很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和周围的这些“孩子们”不一样,他们听不到声音,也不会开口讲话,他们只会用各种手势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我也从未觉得他们和我有太远的距离,爷爷奶奶会带我去他们的教室一起上课,去他们的食堂一起用餐,闲暇时和他们一起“聊天”,让我从心底里知道,生而为人,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那个时候我最常用的手语就是跟他们说“谢谢”,这个手语铭记至今。
    我的爸爸是一名退休工人,也是一名党员。爸爸曾经在“物资局”上班,这个单位名称恐怕是现代很多年轻人都不熟悉的。物资局成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局根据国家的物资供应政策,开展物资购销供应工作,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迅速增长,物资局退出历史舞台。所以那个时候,我的爸爸也成了众多下岗工人中的一员。当时国家对下岗职工有一笔安置费,由于爸爸当时也是物资局的一名领导,又是共产党员,所以负责这笔安置费的分配。他将这笔钱妥善分配给了下岗职工,唯独没有留下一分钱给自己。这个事迹也至今被爸爸的老同事老朋友们传为美谈。
    我的丈夫是一名85后,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4月,雄安新区春雷炸响,横空出世,同年10月,在我们的女儿六个月大的时候,我的丈夫选择了奔赴雄安,支持新区建设工作。那边的工作节奏是5加2,白加黑,周末经常加班无法回来看望家人。有时候他不能回北京,我就带着孩子去,一年的时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屈指可数。他最兴奋的就是告诉我,你看,雄安的千年秀林做起来了,雄安的人工智能已经投入应用了,雄安的重点项目开始落地实施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父辈们筚路蓝缕,用他们的辛苦和付出换来了我们这一代的康庄大道,我们又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强臂膀,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甚至为华夏儿女的千秋万代贡献着我们的萤火之光!党员精神的传承,是最好的家风传承,是最经典最珍贵的遗产,是值得代代相传的永不褪色的宝藏!

  • 部委网站
  • 部直属单位
  • 相关机构